目前位置:主選單>中心公告

什麼形狀最適合醫療用奈米微粒?

公告類型: 奈米新知
點閱次數: 596

美國科學家最近發現,奈米微粒的形狀對於穿透腫瘤的難易程度具有重大影響。比起圓盤狀或球形構造,方塊狀的奈米籠(cubic nanocage)和奈米棒(nanorod)更容易進入腫瘤。此研究結果將有助於設計出更好的奈米結構,使診斷和治療癌症的方法更有效率。

奈米結構可以將藥物投送至腫瘤細胞的內部,然而影響投藥效率的因素眾多,其中以奈米結構的形狀最為關鍵。因此,瞭解哪一種是最好的形狀就相當重要了。目前相關研究的困難之處在於不易追蹤活體內(in vivo)奈米結構的移動情形。

由喬治亞理工學院(Georgia Tech)的Younan Xia及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Yongjian Liu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製作出晶格內含有放射性元素Au-198的奈米金,其結構主要有四種形狀:圓盤、短棒、球體和籠狀立方體,大小約在50-10 nm之間。透過測量Au-198衰變產生的伽瑪射線(gamma radiation),科學家就能追蹤奈米結構在小鼠腫瘤內散佈的情形。

四種奈米微粒如下:奈米盤(nanodisk)是直徑100 nm、厚7 nm的2D圓形,奈米棒是寬10 nm、長50 nm的1D結構,奈米球(nanosphere)是直徑約50 nm的球體,籠狀奈米顆粒則是壁上有孔洞的立方體中空構造,邊長約50 nm,壁厚約5 nm。Xia表示,比較上述四種奈米結構在小鼠異種移植(xenograft)乳癌中散佈的情形,發現不同形狀的奈米結構穿透腫瘤的速率不同,在小鼠體內的分佈也不同。此研究將有助於發展出更好的癌症造影與治療策略。

該團隊發現奈米棒不像其他形狀的奈米構造那麼容易累積在腫瘤內,但由於奈米棒的直徑小於50 nm,可以穿越腫瘤微血管的孔洞,到達腫瘤的核心處;反觀奈米球和盤狀金粒子,只會停留在腫瘤的表面。有趣的是籠狀奈米顆粒卻可以到達腫瘤的核心處,成因可能是它的中空結構和低密度的構造。研究顯示,形狀對於含Au的奈米結構是如何進入和分佈於腫瘤內的影響真的很大。

該團隊現階段將致力於縮小奈米結構的尺寸,以增加它們停留在血液的時間與穿透癌細胞的能力,同時也計畫用含放射性元素的奈米結構測試其他癌症模型,如原位移植(orthotopic)的小鼠乳癌細胞。未來將進一步用靶向配體(targeting ligand)功能化奈米結構的表面,使其更易進入腫瘤細胞中。詳見近期ACS Nano | DOI: 10.1021/nn406258m。


原始網站:https://nano.nchc.org.tw/index.php?apps=news&mod=welcome&action=show&gid=963
譯者/譯者服務單位:賽逸昕/奈米科學網特約編譯   責任編輯:蔡雅芝 
發布日期: 2014/06/03
發布人員: 王芊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