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主選單>中心公告

可重複使用的量子致冷裝置問世

公告類型: 一般公告
點閱次數: 999

美國物理學家最近打造出一種新型固態冷卻裝置,能將物體降溫至300 mK以下。此裝置無可移動零件,而是利用48個微小量子穿隧接面(quantum-tunnelling junction)來冷卻比元件本身重106倍的銅片。該研究團隊認為優化後的裝置能應用在一般低溫設備不適用的場合,譬如冷卻執行太空任務之探測器。

對於許多近代物理研究而言,將溫度降至300 mK以下是必需的條件。這種液態氦無法達到的低溫,一般可使用稀釋致冷低溫系統(dilution refrigerator),藉由抽取氦同位素可將溫度降至數mK。此方法儘管效果極佳,該系統卻難以安裝在太空設備上來冷卻探測器。

另一種絕熱去磁(adiabatic demagnetization)冷卻法則因須把樣本置於強磁場下,並重複開關磁場,故不利實際應用。多年來研究人員仍持續研發其他實用的固態冷卻裝置,理想上希望能僅藉由導通電流而將電腦晶片大小的物體降溫至300 mK以下,目前已有許多方法能成功降溫尺寸小於1 mm的樣本。

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(NIST)由Joel Ullom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05年發表利用量子穿隧效應的冷卻元件,其尺寸非常微小但可冷卻相對大型的物件,不過待冷卻物須在製造時整合至一冷卻膜上,因此該方法並不能重複使用。此次Ullom等人研發的新型固態冷卻裝置則具有可重複使用的優點,實驗數據顯示此裝置能將2.5 cm大的銅片在18小時內從290 mK 降至 256 mK。

銅片透過一薄膜傳遞熱能,但在電性上仍維持絕緣,Ullom認為這一點很重要,因為若非絕緣,電流將會流過待冷卻物體而導致升溫。薄膜與48個微型量子穿隧接面相連,每個接面是由1 nm厚的隔離絕緣層隔開30 nm厚的普通導體及300 nm厚的超導體所構成。電流會在接面兩端產生電位差,能量較高的電子較有機會從普通導體穿隧過絕緣層,進入外部的超導體,導致高能的熱電子較容易被移除至系統外,銅片溫度因而下降。

研究人員計畫進一步優化此冷卻裝置,以期將溫度從300 mK降至100 mK,他們也打算開發另一種能將溫度從100 mK降至數十mK的致冷設備,此溫度目前仍難以迄及。詳見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2, 082601 (2013)


原始網站:http://nano.nchc.org.tw/index.php?apps=news&mod=welcome&action=show&gid=833
譯者/譯者服務單位:劉家銘 (奈米科學網)    責任編輯:蔡雅芝
發布日期: 2013/05/17
發布人員: 王芊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