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主選單>中心公告

高效率又容易製作的超薄太陽電池登場

公告類型: 一般公告
點閱次數: 832

英國科學家最近利用一種具有鈣鈦礦(perovskite)結構的新興半導體材料,製作出光電轉換效率超過15%的薄膜太陽電池(thin-film solar cell)。該元件不僅幾何架構簡單,而且採用的氣相沉積法與傳統太陽電池製程相容,因此能輕易大量製作。

有機金屬三鹵化物(Organometal trihalide)是鈣鈦礦結構的半導體,最早是在2009年被應用在染料敏化太陽電池(dye-sensitized solar cell)中,批覆在二氧化鈦(TiO2)奈米微粒組成的薄膜表面,做為吸光材料。它的化學式是(CH3NH3)PbX3,其中Pb是鉛,而X為鹵族是元素如碘(I)、溴(Br)或氯(Cl)。這種材料吸收陽光後會產生電子與電洞,兩種電荷載子隨及分別被轉移至二氧化鈦及另一種材料,接著再被送至電極以產生電位差。這類太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約在12%至15%之間。

最近,由牛津大學Henry Snaith及Michael Johnston領導的兩個研究團隊證實有機金屬三鹵化物不僅能強烈吸收光,本身也能傳輸電子及電洞,這意味著原先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架構中採用的奈米結構,其實是多此一舉,因此製程可以大幅簡化。在新的太陽電池中,研究人員將有機金屬三鹵化物直接夾在正負電極之間,架構上與傳統的平面p-i-n太陽電池如出一轍。

Johnston表示,在他們的太陽電池中,有機金屬三鹵化物層厚度只有330 nm,但元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可達15.4%,開路電壓則有1.07 V,換言之,只需少許材料就能製造出性能優秀的太陽電池。相形之下,傳統矽晶太陽電池的矽晶元通常厚達0.15 mm,能產生的開路電壓卻只有0.7 V。不過,他承認這種材料背後的物理機制仍有待研究,目前只能推測其電荷載子擴散長度(diffusion length)很長,亦即它們在材料中能存活較久才復合,顯示這種材料在吸收光與傳輸電荷方面都有優異表現。

該團隊表示,上述太陽電池能與現行太陽電池的製造流程相容,因此製造成本不高,而且它吸收的電磁頻譜波段不同於矽,因此兩種材料能以有機金屬三鹵化物在上而矽晶在下的形式,應用在串疊型太陽電池(tandem cell)中,聯手吸收太陽能量,效果應比單打獨鬥來得好。目前此牛津團隊正忙著尋找薄膜沉積及元件設計的最佳參數,希望能進一步提高元件效率,同時也將探討這種具鈣鈦礦結構的材料背後的物理基礎。詳見近期的Nature | doi:10.1038/nature12509。


原始網站:https://nano.nchc.org.tw/index.php?apps=news&mod=welcome&action=show&gid=884
譯者/譯者服務單位:奈米科學網編譯   責任編輯:蔡雅芝
發布日期: 2013/10/15
發布人員: 王芊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