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主選單>中心公告

解開石墨烯低頻噪訊起源之謎

公告類型: 一般公告
點閱次數: 806

低頻電子噪訊(low-frequency electronic noise)是許多元件與電路的困擾,不過噪訊究竟是產生於導體表面或元件內部至今仍未有定論。最近,美俄研究團隊藉由測量原子級多層石墨烯的噪訊,解開了這個懸宕百年的問題。此研究結果對於製造大小僅數奈米的電子元件,以及石墨烯相關類比電路、通訊網路及感應器而言,都非常重要。

低頻噪訊發現於100年前的真空管,而且存在於目前大部分的電子和通訊元件中。由於低頻噪訊會隨裝置尺寸縮小而劇烈增加,這對於線寬日漸縮小的積體電路而言是一嚴重威脅。過大的低頻噪訊不僅對數位電路的電晶體和內連線造成危害,也會影響高頻電路元件如混合器和振盪器,因為低頻噪訊會形成相位雜訊,進一步惡化運算放大器及類比數位轉換器的訊噪比。

為了研究低頻噪訊的來源,Alexander Balandin帶領州大學河濱分校(UCR)、壬色列理工學院(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, RPI)與俄羅斯科學院約費物理技術研究所(the Ioffe Physical-Technical Institute)合組的團隊針對墨烯薄膜進行實驗。不同於金屬或半導體,石墨烯的厚度能連續均勻地縮減至單一原子層,因此利用機械剝離(mechanical exfoliation)產生的多層石墨烯薄膜便很適合用來探究低頻噪訊(1/f noise)發生於材料表面或內部。

上述團隊使用適度摻雜的石墨烯樣本,厚度從1到15個原子層不等。實驗數據顯示七層厚度為噪訊來源的分水嶺:低於七層時,噪訊來自樣本表面,超過時則源自塊材內部。Balandin表示這是一出乎意料的發現,因為七層原子厚度約為2.5 nm,雖然此厚度可能隨材料而異,但這個尺度規則對於製作奈米元件而言將十分重要。目前電晶體的厚度約為1 nm,因此瞭解低頻噪訊何時成為純表面效應是一種重要議題。

此研究對於製作石墨烯類比電路、通訊網路與感知器而言十分重要,因為這些應用無法忍受過高的低頻噪訊。該團隊計畫進一步探討低頻噪訊背後的確切物理機制。詳見Appl. Phys. Lett. 102 093111 (2013)。


原始網站:http://nano.nchc.org.tw/index.php?apps=news&mod=welcome&action=show&gid=826
譯者/譯者服務單位:翁任賢 (成功大學物理研究所)    責任編輯:蔡雅芝
發布日期: 2013/04/26
發布人員: 王芊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