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研究人員研發出首個體內(in vivo)奈米碳管(carbon nanotube)感測器。這些裝置可以藉由靜脈注射注入血管中或者植入皮下,可望用來即時偵測體內如一氧化氮(NO)等分子的濃度。
奈米碳管為直徑約1 nm的圓柱形碳結構,在近紅外光照射下,會發出近紅外波段的螢光,又由於生物組織和體液不會吸收此頻率的電磁波,所以可作為理想的生物感測器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的Michael Strano和Nicole Iverson等人在先前的實驗發現,被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包覆的奈米碳管可用來偵測NO,原因是當NO分子與此DNA-奈米碳管複合物結合時,螢光訊號會受到抑制,科學家以利用此現象來監測NO。NO是活體細胞中重要的信號分子,它不僅是神經傳送素(neurotransmitter),而且能調節免疫系統功能。在腫瘤細胞中,一氧化氮的含量經常不足。
最近,此MIT團隊進一步將奈米碳管改質,並製作了二種新型體內(in vivo)生物感測器。第一種感測器可注射入血管中,透過生物相容聚合物PEG的包覆,能避免碳管在血液等液體環境中集結成塊。第二種感測器則是將奈米碳管嵌入一種海藻酸鹽水凝膠(從海藻中萃取出的聚合物),使用於皮下植入。
為了測試他們的裝置是否有效,研究人員將第一類感測器注射入小鼠活體內,而把第二種裝置植入不同批動物的皮下。藉由觀察奈米碳管發出的螢光的消減(quenching),他們發現感測器確實進入血流中,並且能用來偵測肝臟等器官內的NO濃度,直到腎臟將其排出體外。另一方面,皮下植入裝置的使用期間可長達400天,意味著這類裝置可以針對癌症及其他炎性疾病進行長時效的NO濃度監控。
NO的存在會抑制奈米碳管發出螢光,不過當NO從系統中移除時 ,碳管會再次恢復螢光發光,因此上述碳管裝置不僅為低侵入性(minimally invasive,又譯成微創),還能重複使用。此研究將奈米碳管感測器的應用範圍擴展至體內環境,未來可望用來執行長期或短期的體內化學物質偵測,特別是腫瘤細胞或其他疾病炎症反應的偵測。
此MIT團隊目前嘗試使用其他分子包覆奈米碳管以偵測葡萄糖,他們同時著手改良水凝膠,以期使裝置能更深入活體組織內。詳見Nature Nanotechnology|doi:10.1038/nnano.2013.222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