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研究人員使用光子取代電子產生量子霍爾效應(quantum Hall effect, QHE)。該團隊認為此實驗有助於對量子霍爾效應的進一步瞭解,並可望藉此發展出更佳的光子線路(photonic circuit),使用光子來處理資訊。
量子霍爾效應發生在沿導電薄板施加電壓時,同時加上一個垂直板面的磁場。磁場會使傳導電子循著量子化的圓形軌道運動,但在薄板邊緣,電子則會沿著邊緣前進並且重複半圓形的路徑。這些「拓撲保護」(topologically protected)的路徑及其他與量子霍爾效應相關的題目已經贏得二座諾貝爾獎。不過,量子霍爾效應的一些關鍵預測,例如稱為任意子(anyon)的束縛電子態仍未被證實,原因是量子霍爾實驗需要純淨樣本、低溫且超高磁場的環境。
近幾年來,物理學家試圖尋找數學上類比且較容易實現的拓撲邊緣態(topological edge states),因此將注意力轉向光子系統。由於光子不受磁場影響,研究人員必須尋求其他能讓光子轉彎的方法。此光子拓撲態(photonic topological state)概念在2008年首次被提出,並於2009成功觀測,然而這些實驗依然需要強磁場。2011年,美國馬里蘭大學聯合量子中心(Joint Quantum Institute, JQI))的Mohammad Hafezi及Jacob Taylor與哈佛大學的研究伙伴提出一套無需磁場的光子拓撲系統,此系統原則上可以微型化以應用於微電子學中。
最近,同一團隊使用環狀矽波導陣列觀察到光子的量子霍爾效應。矽波導的間距僅數奈米,因此光子能在其間穿隧。光子繞行環狀矽波導時會獲得一相位改變,類似電子繞過磁流時會得到的AB相位(Aharanov–Bohm phase)。為確認邊緣態的存在,研究人員將光子注入陣列的一角,並且發現光子沿邊緣傳播至一收集點。他們移除其中一個環狀波導,結果發現光子繞過此缺陷後再沿邊界運動,行為如同量子霍爾效應的邊緣態。
除了研究QHE之外,該團隊認為此實驗成果亦有助於更精準地操控光路,以製作類比於電子元件的光學裝置。設計這類光路的主要挑戰之一在於,光子容易受到缺陷的影響。在一般波導中,前進與後退的光子會耦合形成駐波而阻礙傳遞,為解決此問題,JQI的研究人員透過環狀波導的排列使後退的光子獲得不同的相位偏移,因此不會與向前行的光子產生耦合。詳見Nature Photonics|doi:10.1038/nphoton.2013.274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