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主選單>中心公告

以電漿子超穎表面製作最小3D全像片

公告類型: 一般公告
點閱次數: 864

英國與德國研究人員首次藉由超穎表面(metasurface)製作出3D全像片(hologram)。此超穎表面由金奈米棒(nanorod)陣列所構成,可記錄光的相位分佈(phase profile),而該全像片的像素大小僅有500 nm x 500 nm,為目前最小的像素點,因此較傳統全像片能儲存更多訊息。

上述研究由英國伯明罕(Birmingham)大學的Shuang Zhang與德國帕德博恩(Paderborn)大學的Thomas Zentgraf等人所完成,他們利用電子束刻蝕製作看似無序排列的金奈米棒陣列。這些奈米棒能提供電漿子共振(plasmonic resonance),作用如同微型光學天線。一般天線是靠電荷沿其結構振盪來傳送無線電波,所以天線的尺寸必須符合電磁輻射共振模態對應的波長;若要將此概念推廣至光學波段,天線的大小必須縮減至奈米等級。

超穎表面上的金奈米棒會收集入射的圓偏振光,並在延遲後發射出的相反的圓偏振光。此延遲時間只與奈米棒的方位角有關,因此研究人員可以利用此性質得到具有特定相位分佈的光波前。Zhang解釋,為了製作全像片,研究人員先以電腦計算出被3D物體散射的光的相位資訊,接著將每一處的相位資訊精準且連續地對應至金奈米棒的指向上,如此一來,只要以圓偏振光照射該超穎表面,在透射光方向上便會形成該物體的3D影像。

一般全像片通常是由起伏光柵(relief grating)所構成,靠光柵造成的繞射來重建3D影像。這些光柵遠大於光波長,因此無可避免有多重繞射、雙重影像及視野受限等缺點。此團隊的全像片則是利用金奈米棒來儲存3D物體的資訊,不僅有最小的像素點、能紀錄更多資訊,同時沒有一般全像技術所會遭遇的問題。

Zentgraf表示,他們的技術不僅能產生3D全像圖,同時也開啟了超薄奈米結構來記錄光的相位及振幅的方法。此外,此超穎表面具有相當高的訊息儲存密度,因此能用來產生高解析度的3D細緻影像。目前此全像圖效率僅有幾個百分比,而根據他們初步的數值運算結果,正確的設計可望提升此效率至90%,因此他們正著手優化奈米結構的設計。

由於電子束蝕刻過程緩慢,且製成的全像片面積僅有數毫米寬,該團隊也計畫開發新的奈米製作技術,以期能打造出肉眼可見的超穎表面全像片。他們同時期望未來能製作的全像片分別控制光波的相位與振幅,以提高3D影像的品質。Nature Communications | doi:10.1038/ncomms3808。


原始網站:https://nano.nchc.org.tw/index.php?apps=news&mod=welcome&action=show&gid=914
譯者/譯者服務單位:奈米科學網編譯   責任編輯:劉家銘
發布日期: 2013/12/12
發布人員: 王芊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