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主選單>中心公告

現蹤磊晶石墨烯的疾速彈道電子

公告類型: 奈米新知
點閱次數: 992
 

美德法研究團隊發現,石墨烯奈米帶中的電子能行進超過10 μm而不被散射,此距離遠遠超過理論預測。更令人驚訝的是,當奈米帶的長度超過16 μm時,材料電阻值會大幅躍升。此結果意味著石墨烯中可能存在著未知的電子傳輸機制。

石墨烯為具六角晶格結構的2D平面碳材料,屬零能隙的半金屬。理論上,石墨烯有絕佳的導電率,這是因為材料中的電子能以接近光速運行,但實際上缺陷的存在會使電子行進約10 nm便發生散射,導致電阻的增加。改善的方法之一是採用磊晶石墨烯來製作元件,可有效降低缺陷的影響。

最近,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(GIT)的Walt de Heer為首的美德法研究團隊以磊晶石墨烯製作出寬僅40 nm純淨奈米帶,並證實材料中的電子能在奈米帶邊緣行進而不發生散射。此行為類似光纖中的光子,或是槍枝發射出的子彈,因此這類電子被稱為「彈道電子」(ballistic electron),以便跟一般導體中經歷大量散射的電子做區別。

為了製作此純淨奈米帶,研究人員先在碳化矽晶圓上產生溝渠,接著升溫至超過1000°C,這會蒸發表面附近的矽原子,而碳原子則會移動到溝渠的傾斜壁,並沿著溝渠形成奈米帶。他們使用四點探針法量測奈米帶電性並確認其彈道傳輸特性。當探針接觸奈米帶時,彈道電子與探針的碰撞會導致奈米帶電阻大幅上升。相較之下,一般傳導電子早已經歷多次碰撞,因此探針的觸碰對電阻影響不大。當第二根探針的接觸使石墨烯奈米帶的電阻再度劇烈增加時,研究人員便能確定奈米帶的電流是由彈道電子傳輸。

描述彈道傳輸性質的重要參數為平均自由徑(mean free path),它是指電子相鄰兩次碰撞間前進的平均距離,平均自由徑越長,代表電阻越小。研究人員測量不同長度(1–5 μm)的奈米帶電阻,並利用外推法得到彈道電子的平均自由徑約為100 μm。然而,當他們測量較長的樣品時,卻發現當奈米帶長度超過16 μm,電阻便會快速上升,意即實際平均自由徑遠小於外推法估算之值。

儘管電阻上升的原因不明,De Heer猜測這可能與彈道電荷載子的基本性質有關:他認為這類電荷載子可能屬於生命期有限的準粒子。該研究團隊下一步計畫探討石墨烯中的電荷究竟如何傳輸。他們已為此製作一特殊奈米帶,其中的電流會被分成兩條路徑後再結合。透過研究此元件中的量子干涉現象,他們期望能獲得石墨烯中電荷載子的重要性質,進一步驗證是否確實為準粒子。詳見近期的Nature (2014)|doi:10.1038/nature12952。


原始網站:https://nano.nchc.org.tw/index.php?apps=news&mod=welcome&action=show&gid=941
譯者/譯者服務單位:奈米科學網編譯   責任編輯:劉家銘
發布日期: 2014/03/20
發布人員: 王芊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