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主選單>中心公告

奈米微粒超結構來去不留痕跡

公告類型: 奈米新知
點閱次數: 642

無機奈米微粒可以用來輸送藥物以治療癌症,然而這些粒子可能會在體內堆積而具潛在毒性。加拿大研究人員現在可能找到解決之道,他們採用去氧核醣核酸(DNA)來建構金奈米微粒超結構,這種結構在釋出藥物後會自行降解為基本組成單元,如此一來便能安全從體內排出。

腫瘤靶向奈米微粒必須足夠大(大至100 nm)方能有效抵達腫瘤部位,並且停留夠久以釋出承載的藥物。不過,較大型的粒子也會在體內停留較久時間,而由於這些粒子不會生物降解(birdegrade),因此會堆積在器官和組織中,並且可能產生毒性。

多倫多大學(University of Toronto)的Warren Chan團隊利用DNA來組織直徑小於6 nm的奈米微粒,並形成較大的超結構(superstructure)。這種結構不僅能安全輸送藥物至腫瘤部位,而且在任務完成後會分解回原本的次結構,可經由腎臟排出體外。6 nm是透過尿液代謝的最小直徑。

在該實驗中,研究人員在第一批奈米金粒上塗佈單鏈DNA作為「核心」(core),第二批微粒則是使用不同序列的DNA作為「衛星」(satellite),透過DNA的鍵結使兩批奈米金粒相互連結。重複此過程可打造奈米微粒多層結構。Chen表示,他們的方法非常適合藥物輸送,因為可以製作出最容易讓腫瘤細胞接受的尺寸,且在釋放藥物後會分解回原本基本組成單元,因此能輕易排出體外。

實驗發現此方法在小鼠試驗中是可行的。螢光成像顯示此微粒超結構會聚集於腫瘤處,而48小時後的尿液樣本則檢驗出較小的組成粒子。為進一步檢視安全性,他們透過驗血以及器官組織學(histology)檢查以確認這種超結構不會危害小鼠。分析結果顯示,雖然在肝臟與脾臟發現大量的超結構物累積,但並未引起急性中毒。

該多倫多團隊認為在進行臨床試驗前仍需一段時間,因為還有許多基本研究尚待完成。Chen表示,這些尚待進行的研究挑戰性不會太高,但卻非常重要,因為能協助他們將此科技從小鼠轉移至人體應用。詳見 Nature anotechnology | doi:10.1038/nnano.2013.309。


原始網站:https://nano.nchc.org.tw/index.php?apps=news&mod=welcome&action=show&gid=945
譯者/譯者服務單位:奈米科學網編譯   責任編輯:劉家銘 
發布日期: 2014/03/28
發布人員: 王芊樺